首頁主選單我們的使命聖經課程今天的經文捐款聯絡我們


 
真理的時刻 - 第十四課

身,魂,靈

Picture 1 真理的時刻 第十四課
身,魂,靈
第一幕
我們一起來禱告:
我們的天父,

謝謝您在我們前幾課裡尋求您的話語時引領我們,帶領我們走在真理的道上。

我們也要謝謝您幫助我們將聖經中的教導付諸行動。

今天,我們要探討人類的本性。我們擁有不死的靈魂嗎?魂和靈之間有什麼不同呢?

祈求您賜下聖靈和我們同在。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求,

阿們。
下一幕

Picture 2 真理的時刻 第十四課
身,魂,靈
第二幕
詩篇第一百四十四篇:3節 短評
耶和華阿,人算甚麼,祢竟認識他? 人是什麼?

他是什麼做的?

他裏面有什麼部份是不死的嗎?

這些是人們好幾個世紀以來困惑不解的疑問。然而,聖經可以正確且令人滿意的回答這些問題。

為了能夠明白下一課有關死亡的狀況,這一課是非常重要的。
下一幕前一幕

Picture 3 真理的時刻 第十四課
身,魂,靈
第三幕
帖撒羅尼迦前書第五章:23節 短評
願賜平安的上帝,親自使你們全然成聖,又願你們的靈與魂與身子,得蒙保守,在我主耶穌基督降臨的時候,完全無可指摘。 我們且先注意一下,我們是由三種基本元素所組成的:
  • 身體〈希伯來文是《basar》;希臘文是《soma》〉
     
  • 心靈〈希伯來文是《ruach》;希臘文是《pneuma》〉
     
  • 靈魂〈希伯來文是《nephesh》;希臘文是《psuche》〉
現在,我們再分別來看看這三種截然不同的元素是由什麼組成的。
下一幕前一幕

Picture 4 真理的時刻 第十四課
身,魂,靈
第四幕
哥林多前書第十五章:47節 短評
頭一個人是出於地,乃屬土。 首先,讓我們來談談身體。

聖經常用出於土來描述它。我們的身體確實是由我們在地上所發現的相同物質,如:氧,氫,氮,鈣,鐵,磷等所組成的。

這令人驚訝的組合,在賦予愛和理性的能力之後,無疑地成為了創造中的傑作!
詩篇第十篇:18節
〈…〉 使強橫的人不再威嚇他們。
下一幕前一幕

Picture 5 真理的時刻 第十四課
身,魂,靈
第五幕
創世紀第三章:19節 短評
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 塵土灰塵是聖經中所用以描述身體的其他字詞,提醒我們,身體在起初是來自於土。
詩篇第一百零三篇:14節
因為祂知道我們的本體,思念我們不過是塵土。
創世紀第十八章:27節
我雖然是灰塵,還敢對主說話。
下一幕前一幕

Picture 6 真理的時刻 第十四課
身,魂,靈
第六幕
民數記第十六章:22節 短評
上帝,萬人之靈的上帝阿〈…〉 我們構造中的第二種元素是靈,也叫做氣息〈事實上,希臘文中的靈用的是《pneuma》這個字,其字根意味著《氣息》,比方像這個字《pneumatic》的組成。

靈是上帝所賜予生命的氣息。當無生命的身體接受了這個氣息之後,它就有了生命;反過來說,命終時,靈便離了身體,歸回上帝。

所以,靈是生命之源,也是一切活物的力量。
下一幕前一幕

Picture 7 真理的時刻 第十四課
身,魂,靈
第七幕
創世紀第七章:15節 短評
凡有血肉,有氣息的活物,都一對一對的到挪亞那裏,進入方舟。 靈,也就是生命的氣息,使所有的活物有生命。它是世人和動物共同的生命來源。

我們可以將靈和供應整個城市用電的電流相比。
傳道書第三章:19節
因為世人遭遇的,獸也遭遇,所遭遇的都是一樣,這個怎樣死,那個也怎樣死,氣息都是一樣。
下一幕前一幕

Picture 8 真理的時刻 第十四課
身,魂,靈
第八幕
約伯記第三十三章:4節 短評
上帝的靈造我,全能者的氣使我得生。 當沒有生命的身體接受了上帝的氣息〈或靈〉,它就活了。
啟示錄第十一章:11節
過了這三天半,有生氣從上帝那裏進入他們裏面,他們就站起來。
以西結書第三十七章:5節
主耶和華對這些骸骨如此說:

《我必使氣息進入你們裏面,你們就要活了。》
下一幕前一幕

Picture 9 真理的時刻 第十四課
身,魂,靈
第九幕
創世紀第二章:7節 短評
耶和華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裏,它就成了有靈的活人。 身體與靈的結合成了有靈的活人。

因此,靈魂並不是從身體裡分離出來的一個存在物。靈魂本身就是活的。

當上帝的氣息進入人的身體時,就造成一個有靈的活人。
哥林多前書第十五章:45節
經上也是這樣記著說,

《首先的人亞當,成了有靈的活人。》
下一幕前一幕

Picture 10 真理的時刻 第十四課
身,魂,靈
第十幕
詩篇第一百三十篇:5節 短評
我等候耶和華,我的心等候。 就如我們所見,《心魂》這個字是用來形容有生命之物的。

上述經節中顯示出《我》這個字是可以被《我的心》代替的,而英文聖經中的用字《我們》則是可以被《我們的心》代替。

注: 心,英文翻譯為soul, soul = 魂.

那麼,如果身體加上靈魂等於一個有靈的活人,我們不妨把這過程倒過來看...
詩篇第一百二十四篇:7節
我們 ( 的心 ) 好像雀鳥從捕鳥人的網羅裡逃脫,網羅破裂,我們逃脫了。
下一幕前一幕

Picture 11 真理的時刻 第十四課
身,魂,靈
第十一幕
約伯記第三十四章:14,15節 短評
祂若專心為己,將靈和氣收歸自己,凡有血氣的就必一同死亡,世人必仍歸塵土。 所以有靈的活人一旦失去生命的氣息,留下的只有身體,既沒有了生命,便歸回塵土。

那麼,上帝的氣,生命的靈,到哪裡去了呢?
詩篇第一百零四篇:29,30節
祢收回他們的氣,他們就死亡歸於塵土。

祢發出祢的靈,他們便受造。祢使地面更換為新。
下一幕前一幕

Picture 12 真理的時刻 第十四課
身,魂,靈
第十二幕
傳道書第十二章:7節 短評
塵土仍歸於地,靈仍歸於賜靈的上帝。 在死亡的那一刻,靈魂,生命的氣息,便回到起初賞賜給我們生命的上帝那裏去。
傳道書第八章:8節
無人有權力掌管生命,將生命留住,也無人有權力掌管死期。
路加福音第二十三章:46節
耶穌大聲喊著說:《父阿!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

說了這話,氣就斷了。
下一幕前一幕

Picture 13 真理的時刻 第十四課
身,魂,靈
第十三幕
路加福音第八章:55節 短評
她的靈魂便回來,她就立刻起來了。 舉例來說,我們可以把身體比擬成電燈泡,靈魂比擬成電流,一通電,燈泡就亮了。

當我們把電源關上,燈泡就不亮了,因為已經沒有電流(靈)了。留下來的只剩不會亮的燈泡,也就是,沒有生命的軀體。
詩篇第一百四十六篇:4節
他的氣一斷,就歸回塵土。
下一幕前一幕

Picture 14 真理的時刻 第十四課
身,魂,靈
第十四幕
讓我們牢記這兩個等式
下一幕前一幕

Picture 15 真理的時刻 第十四課
身,魂,靈
第十五幕
希伯來書第七章:8節 短評
在這裏收十分之一的都是必死的人。 在死亡之時,有靈的活人即不復存在,身體歸於塵土,而靈魂,生命的能源,即歸回上帝。

但是,人是否有某個部份是不死的呢?

長久以來靈魂是不死是一個普遍的教導,就是說的,人死之後,靈魂繼續存在,或者進天堂,或者下地獄,或者四處游移…

聖經是否同意這樣的說法?
以賽亞書第五十一章:12節
你是誰,竟怕那必死的人?
下一幕前一幕

Picture 16 真理的時刻 第十四課
身,魂,靈
第十六幕
以西結書第十八章:20節 短評
惟有犯罪的,他必死亡。 聖經在這一點上很清楚:靈魂是會死的。

沒有一個人因為出生為人而帶有不會死亡的種子。
馬太福音第十章:28節
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不要怕他們;惟有能把身體和靈魂都滅在地獄裡的,正要怕他。
雅各書第五章:20節
這人該知道叫一個罪人從迷路上轉回,便是救一個靈魂不死。
下一幕前一幕

Picture 17 真理的時刻 第十四課
身,魂,靈
第十七幕
詩篇第七十八篇:50節 短評
祂為自己的怒氣修平了路〈…〉使他們〈的靈魂〉死亡。 我們可以看到,在第二句經節中,所有的人,好人和壞人〈的靈魂〉都會死。

那麼,這個漫天大謊,靈魂不死的說法是怎麼來的呢?

聖經所給的答案會讓你嚇一大跳...
以西結書第十三章:19節
你們〈…〉在我民中褻瀆我,〈…〉殺死不該死的人,救活不該活的人。
下一幕前一幕

Picture 18 真理的時刻 第十四課
身,魂,靈
第十八幕
創世紀第三章:1-4節 短評
蛇對女人說,《上帝豈是真說,〈不許你們喫園中所有樹上的果子麼〉?》

女人對蛇說,《園中樹上的果子,我們可以喫,唯有園當中那棵樹上的果子,上帝曾說,〈你們不可喫,也不可摸,免得你們死。〉》

蛇對女人說,《你們不一定死。》
上帝早就警告過亞當和夏娃,悖逆會招致死亡的結果。

但是蛇卻欺騙了他們,讓他們相信他們是不會死的!
下一幕前一幕

Picture 19 真理的時刻 第十四課
身,魂,靈
第十九幕
哥林多後書第十一章:3節 短評
我只怕你們的心或偏於邪,失去那向基督所存純一清潔的心,就像蛇用詭詐誘惑了夏娃一樣。 從古至今,撒但就一直在欺騙世人,要讓他們相信,在他們裏面存有不死的靈魂。
啟示錄第十二章:9節
大龍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但,是迷惑普天下的。
下一幕前一幕

Picture 20 真理的時刻 第十四課
身,魂,靈
第二十幕
提摩太前書第六章:15,16節 短評
〈...〉萬王之王,萬主之主,就是那獨一不死。 讓我們謹記:只有上帝是不死的。

因此人類不是生來即是不死的。

但是上帝最大的意願就是和我們分享祂的永生!
下一幕前一幕

Picture 21 真理的時刻 第十四課
身,魂,靈
二十一幕
創世紀第二章:17節 短評
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喫,因為你喫的日子必定死。 上帝造人時,將永生的機會賜給他們。

但是由於人的悖逆,破壞了與永生的泉源—上帝間的連結,便也失去了永生。

於是成了會死的個體。
羅馬書第五章:12節
這就如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
下一幕前一幕

Picture 22 真理的時刻 第十四課
身,魂,靈
第二十二幕
羅馬書第六章:23節 短評
因為罪的工價乃是死,惟有上帝的恩賜,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裏,乃是永生。 耶穌基督為我們捨己,也因此給了我們一個因著信心而抓住永生的機會。

因此,在耶穌基督裏,得著救贖,就有永生。
約翰福音第三章:16節
上帝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下一幕前一幕

Picture 23 真理的時刻 第十四課
身,魂,靈
第二十三幕
約翰一書第五章:11-13節 短評
這見證就是神賜給我們永生;這永生也是在他兒子裡面。

人有了神的兒子就有生命,沒有神的兒子就沒有生命。

我將這些話寫給你們信奉神兒子之名的人,要叫你們知道自己有永生。
永生因此便成了上帝賞賜給這些悔改認罪,接受耶穌基督為個人救贖主且為生命之主的人的禮物了。
下一幕前一幕

Picture 24 真理的時刻 第十四課
身,魂,靈
第二十四幕
提摩太後書第一章:10節 短評
但如今藉著我們救主基督耶穌的顯現,纔表明出來了。祂已經把死廢去,藉著福音,將不能壞的生命彰顯出來。 讓我們切記:永生只在耶穌基督裏才能得著。

沒有祂,我們仍是會朽壞的,將歸於永遠的滅亡。
羅馬書第二章:6,7節
祂必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凡恆心行善,尋求榮耀尊貴和不能朽壞之福的,就以永生報應他們。
下一幕前一幕

Picture 25 真理的時刻 第十四課
身,魂,靈
第二十五幕
申命記第三十章:19節 短評
我今日呼天喚地向你做見證,我將生死禍福,陳明在你面前,所以你要揀選生命,使你和你的後裔都得存活。 這是上帝對我們每個人的邀請。

我們並非生來不死。但是我們卻可選擇是否接受永生。

我們可以藉由信心抓住在基督耶穌裏的永生。

我們何不現在就來禱告,接受永生呢?
下一幕前一幕

Picture 26 真理的時刻 第十四課
身,魂,靈
第二十六幕
讓我們來祈求上帝賜給我們永恆的生命:
我們的主,我們的上帝,

撒但非常想欺騙我們,讓我們相信我們是不死的,也因此讓我們不覺得需要耶穌基督的救贖。

所幸,您賜下您的話語來引導我們,讓我們知道只有您擁有永生。

這就是我們轉向您的原因,天父,求您賜給我們永生,這永生是在耶穌基督裏的。我們從現在起接受祂為我們個人的救主,也是我們的生命之主。

我們奉耶穌的聖名祈求,

阿們。
前一幕
第十四課的測驗正等著你呢!

第十四課的測驗正等著你呢!
(目前只有 英文法文 版的測驗)


這一課插圖的來源
Screen 1: Picture collection «ClickArt 65,000» by Broderbund, CD #4, NATOT386.JPG. Screen 2: In: «Questionnaire Adulte de l’Ecole du Sabbat», Pacific Press Publishing Association, Second Quarter, 1999, front cover. Screen 3: SHALLIS, Christian. In: «Il faut beaucoup de foi pour être athée - À la recherche de nos origines» (SHALLIS, Ralph), Editions Farel, 1983, front cover. Screen 4: «Anatomy of the structures of the human body.» In: «Deluxe Compton’s Interactive Encyclopedia CD - 1998 Edition», Compton’s Home Library, 1997. Screen 5: In: «The Watchtower» magazine (May 1, 1990),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p.18. Screen 6: JUSTINEN, Lars. In: «Questionnaire Adulte de l’Ecole du Sabbat», Pacific Press Publishing Association, Fourth Quarter, 1996, front cover. Screen 7: In: «My Book of Bible Stories»,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1978, p.25. Screen 8: In: «La Révélation - le grand dénouement est proche», New York,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1988, p.169. Screen 9: In: «Uncle Arthur’s Bedtime Stories, volume 3» (MAXWELL, Arthur S.), p.151. Used by permission. Copyright ©1964, 1965, 1967, 1968, 1976 by Review and Herald® Publishing Association, USA. All Rights Reserved. Screen 10: Photo by PhotoDisc. In: «Sabbath School Leadership» magazine (May 1999), front cover. Screen 11: In: «Vivez éternellement heureux sur la terre!»,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1982, picture number 15. Screen 12: WILLIAMSON, Jean et Mick SHARP. In: «Revelation» (LORIE, Peter), Simon & Schuster, Labyrinth Publishing Ltd, 1994, p.198. Screen 13: «Lightbulb.» In: «Deluxe Compton’s Interactive Encyclopedia CD - 1998 Edition», Compton’s Home Library, 1997. Screen 14: NYE, Vernon. In: «The Bible Story, volume 1» (MAXWELL, Arthur S.), p.38. Used by permission. Copyright ©1953, 1981 by Review and Herald® Publishing Association, USA. All Rights Reserved. Table of Screen 14: McGARY, Norman. «The I AM Project», 1996. Picture from the Web site: http://www.webservants.com/story/2.html. Screen 15: In: «Réveillez-vous» magazine (January 8, 1994),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p.26. Screen 16: In: «The Watchtower» magazine (August 15, 1998),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p.16. Screen 17: LE CARAVAGGIO. In: «The Wonder of the Miracles» (SOMMER, Robin Langley), Saraband, 1998, p.73. Screen 18: MOLAN, Chris. In: «Forever Stories, volume 1» (BYERS, Carolyn), p.54,55. Used by permission. Copyright ©1990 by Review and Herald® Publishing Association, USA. All Rights Reserved. Screen 19: VERLEYE, J. In: «The Catholic Children’s Bible» (THEOLA, Soeur Mary), The Regina Press, 1983, p.26. Screen 20: FRA BARTOLOMEO. «God the Father» (1509), Museo e Pinacoteca Nazionale di Palazzo Mansi, Lucques. In: «La Peinture de la Renaissance Italienne» (BECK, James H.), Editions Könemann, 1999, p.348. Screen 21: In: «The Bible for Children - Retold by Bridget Hadaway & Jean Atcheson», London, Octopus Books Limited, 1973, p.12,13. Screen 22: GRACE, Robert. In: «Signs of the Times» magazine (August 1989), Pacific Press Publishing Association, p.15. Screen 23: GREENE, Nathan. «The Invitation». In: «Inspirational Fine Art», Hart Classic Editions (www.hartclassics.com), p.2. Screen 24: REMMEY, Paul. In: «The Bible Story, volume 8» (MAXWELL, Arthur S.), p.188. Used by permission. Copyright ©1956, 1984 by Review and Herald® Publishing Association, USA. All Rights Reserved. Screen 25: ANDERSON, Harry. In: «The Triumph of God’s Love, volume 1» (WHITE, Ellen G.), Pacific Press Publishing Association and Review and Herald Publishing Association, 1950, p.322. Screen 26: Picture collection «ClickArt 65,000» by Broderbund, CD #4, NATOT137.JPG.
Any copyrighted images not bearing a statement of permission, are used for the purpose of non-commercial scholarly commentary or criticism in accordance with section 107 of U.S. Copyright Law, and with article 29 of Canada Copyright Act (Chapter C-42), which by law can be without the consent or endorsement of the copyright holder. Images lacking attribution are either known or assumed to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or have an as yet undetermined status. Anyone having knowledge of proper attribution for an image is requested to contact us via email below so that it can be correctly noted. It is our intent to comply fully with applicable laws regard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第十四課的測驗正等著你呢!

第十四課的測驗正等著你呢!
(目前只有 英文法文 版的測驗)